這位德國科學家從小就被譽為神童。他僅用5年時間就取得了德國相當于本科和碩士學位的文憑。博士研究生畢業后,他又加入了美國的貝爾實驗室。在這個誕生了6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機構里,舍恩很快以“論文生產車間主任”的名號成為學術新星。
僅僅是2001年,他就創造了平均每8天發表一篇論文的紀錄,其中分別有4篇是發表在《科學》和《自然》上,而且全部是第一作者。舍恩這個“平均每兩個月就能開拓出一個新領域”的傳奇人物,也因此得名“愛因斯坦二世”和“物理學界的伍茲”。
一年后,舍恩再度成為熱門話題。不過,這次不是因為科學發現,而是丑聞的敗露。一個獨立的調查委員會發現,舍恩共有16項學術不端行為,包括蓄意捏造數據等。
所謂的物理天才竟然是造假狂人——這個丑聞不僅令舍恩本人身敗名裂,就連他的東家貝爾實驗室也卷入其中。
為什么一個年輕人能夠愚弄整個科學界?為什么頂級學術期刊也能讓舍恩蒙混過關?物理科學是所謂的精確科學,按說應該沒那么好糊弄,舍恩是如何得逞的?帶著這些疑問,美國記者瑞馳采訪了126位科學家和期刊編輯,歷時7年寫成了《科學之妖——如何掀起物理學最大造假颶風》這本書。
學術造假可以追溯到科學的起源時期,但學術不端行為的概念是近年來才被提出的。1999年,美國率先將學術不端行為定義為“蓄意、明知故犯或罔顧后果地捏造、篡改或剽竊數據或文本”。 而1986年的“巴爾的摩事件”堪稱美國科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學術不端事件,起因是諾貝爾獎得主巴爾的摩與一名合作者發表的論文,被人懷疑實驗數據造假。為此,美國衛生與人類服務部成立了專門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辦公室。
瑞馳認為,經歷了這次事件后,科學家認為揭發他人造假可能冤枉清白的科學家,也可能引發政治干預傷及其他科學家,從而認為公開揭發學術造假既有風險,又可能違背科學倫理。再加上忌諱牽連學術造假的歷史淵源,他們更不愿公開懷疑和揭露他人學術造假了,而這正是舍恩學術造假遲遲不能暴露的原因之一。
舍恩的研究領域是凝聚態物理和納米技術。他宣稱能夠讓有機分子具有高溫超導性,還能夠研制成有機單分子層晶體管。這些結果如果是真的,足以獲得諾貝爾獎。全世界有上百個實驗室都試圖重復其結果,或者在這個結果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研究,但是沒有人能夠重復出來。同時,起初也沒有人站出來公開質疑。
瑞馳寫道:“在舍恩丑聞上,科學做對了,但并不是它本身,而僅僅是幾名科學家做對了。上百家實驗室進行復制,無數的懷疑聲音出現,但只有幾名研究者真正將懷疑變成喝倒彩的口哨。”
那些躲在幕后的科學家,可能并不完全是怯懦。瑞馳分析說,科學界有個廣為認同的假設,即科學是自我糾錯的過程,將來的研究會解決任何存在爭議的問題。這也意味著假如某研究人員撒謊最終一定會被揭發。而對新的學術觀點過多地潑冷水,并不利于學術創新的展開。因此,學術期刊對待新觀點會比較寬容,許多科學家也不愿公開宣稱他人造假,更多地依賴于這種自我糾錯機制。
最終,舍恩不但被貝爾實驗室開除,連他的博士學位也被康斯坦茨大學撤銷。后來,《科學》雜志報道此事時,將舍恩比作希臘神話中的伊卡利斯。傳說中,伊卡利斯為了和父親逃出囚禁他們的小島,用蠟制成翅膀粘在身上飛了起來。興奮過頭的伊卡利斯不顧父親再三警告,飛得離太陽過近,結果被陽光烤化蠟翅,一頭栽進了海里……
《科學之妖——如何掀起物理學最大造假颶風》
[美]瑞馳著 周榮庭譯
科學出版社
義烏人才市場-銀才網 Copyright C 2005-2024 Yiwujob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義烏人力資源 浙江人才、金華人才、義烏人才-盡在獵才網 ICP備案號:浙ICP備18007060號 網安備案號:33070202100227
地址:浙江省義烏市人力資源產業園:義烏人才市場網,義烏免費人才網,義烏招聘網,義烏獵頭網,義烏招聘會,義烏求職兼職網,義烏工作網 EMAIL:kf@yiwujob.com
Powered by YIWUJOB PHPYu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