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端午節的起源,自古有“辟邪說”“祭龍說”“紀念屈原說”“紀念勾踐操演水師說”“紀念伍子胥或曹娥說”等多種說法。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、民俗學家黃濤認同民俗學界的看法,即辟邪說。因為在其他傳說產生之前端午節就已經存在了。
據考證,作為節日,端午節形成于漢代。東漢應劭《風俗通義》中就有農歷五月五日人們防避兵役鬼魅、防病防疫的記載。
“端午本為與屈原無關的時令節日,”華中師大楚學研究所教授、所長蔡靖泉認為,“先秦時期,五月五日,古人往往通過舉行一些活動祈求豐收、禳除災害。魏晉南北朝時期,紀念屈原逐漸成了南方端午節活動的主要內容,一些本為祈禳的活動也與屈原聯系起來。”
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,流放汨羅江畔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聞訊楚都被攻陷后,悲憤交加,懷沙自沉汨羅江。沿岸百姓紛紛引舟搶救,沿水招魂。此后每年的這一天,當地群眾都要舉行這樣的活動,表達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之情。兩千多年來,這個駕舟相救的場面被沿襲演變,成為每年端午節的“龍舟競渡”,并逐漸擴展到全國各地和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。
中國民協節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則分析,端午節的 龍舟與水網地區先民對龍圖騰的崇拜有關,但在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過程中,后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遺風的真正動因,而是根據自己時代和地域的生存環境和意識, 對先民的遺風作出合乎自己邏輯的解說。各地區的“解說”又往往與紀念本地域的先賢掛上鉤,形成民間傳說,如端午節龍舟競渡和包粽子,楚人掛上了屈原,便是 典型一例。
據了解,端午紀念屈原的習俗,自汨羅江畔的楚人獻給屈原后,迅速向周邊地區傳播,逐漸成為全國性的端午習俗。
湖南省文聯副主席張勁松認為,端午習俗雖然并非源自屈原,但如果沒有將屈原人格精神注入端午習俗,端午可能在歷史的傳承選擇中不過是一般性的地方節日,絕不可能成為中華民族的大節,歷經千余年而不衰。
聞一多考證:端午節起源時間要早于屈原
關于端午節的起源,版本很多。雖然屈原說占據主流,但聞一多卻在《端午考》和《端午的歷史教育》中,以翔實的史料考證端午節起源于古代南方吳越民族圖騰祭祀活動,在時間上早于屈原。
《端午考》一文指出,古代的越民族以龍為圖騰,為了表示自己是“龍種”身份,他們不僅有斷發文身的風俗,而且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天,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。其中便有類似于今天的競渡游戲,這就是競渡習俗的由來。
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、民俗專家趙之珩表示,聞一多的考證是比較科學的。近些年來,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,我國兩廣、福建、浙江、上海、江蘇乃至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,在新石器時代,有一種以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。這種文化遺存的族屬,從歷史傳說和地理結合來看,可能就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――史稱百越族。出土陶器上的文飾和歷史傳說表明他們有斷發文身的習俗。他們自比是龍子龍孫。這既是他們的節日,也可以說是一個龍的節日。
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,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民族中去了,其余部分就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,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。
民俗專家表示,端午節起源版本眾多是好事,這有助于人們更好地了解端午節的來龍去脈,加深對歷史的認識。
民俗專家稱:中國早在屈原之前就有“端午節”
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會長袁學駿研究認為,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“端午節”概念。
袁學駿說,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中歷來就有數字重疊的概念,如正月正(陰歷一月初一)春節,二月二日龍頭節,三月三日相傳是王母娘娘的蟠桃會,此外還有七月七日七夕節、九月九日重陽節等,這些節日都有其自身內涵,它們都和中國幾千年來的農業文明緊密相連。五月五日被當作節日來過和上述這些節日形成早晚相當,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。
“在中國的歷史傳統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,按照《易經》等典籍記載,陰惡從五而生,五月五日恰恰是陽氣運行到端點的端陽之時,這種日子惡癘病疫多泛 濫,因此,這一天人們便插艾葉、掛菖蒲、喝雄黃酒、配香囊等,以驅邪辟邪、保健健身。”袁學駿說,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投江自盡,可能有意在端午節,表達對 國家民族的忠心。
袁學駿認為,現在流傳下來的端午節時吃粽子、賽龍舟,是兩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,后人在打撈屈原遺體時逐漸演變的紀念方式。人們在江中撒米是為了讓魚吃飽后避免吃屈原遺體,打撈屈原要用船,船多了自然形成競爭,于是比賽逐漸展開,至于龍舟,則更晚一些。
義烏人才市場-銀才網 Copyright C 2005-2024 Yiwujob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義烏人力資源 浙江人才、金華人才、義烏人才-盡在獵才網 ICP備案號:浙ICP備18007060號 網安備案號:33070202100227
地址:浙江省義烏市人力資源產業園:義烏人才市場網,義烏免費人才網,義烏招聘網,義烏獵頭網,義烏招聘會,義烏求職兼職網,義烏工作網 EMAIL:kf@yiwujob.com
Powered by YIWUJOB PHPYun.